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旅人之森 2019 共同創作展




創作是個漫長的自我摸索嘗試過程
我們看到的是某一個階段的成果
但創作的路一直在持續延伸著

2016年底我們嘗試邀請了幾個朋友一起共同創作「胸針」,不同材質不同形式一起表現同一個主題,
今年2019年我們再次邀請幾個朋友一起共同創作「小盤子」,
作品紀錄我們這段時間一起思考製作的過程,
歡迎大家前來看展,如果可以帶走自己喜愛的作品就太好了!

參與創作者:
旅人之森 - 喬茵(陶藝)
HOM - 徐至宏(陶藝)
嚴晨威 (木藝)
手路 生活器物(陶藝)- 家珩
JinRu Wu 吳謹如  (纖維創作)

旅人之森展期:
展覽時間:2019/12/26(四),12/27 (五), 
                 2020/01/02 (四)  , 1/3 (五),  1/9 (四), 1/10 (五) , 1/16(四), 1/17(五) , 1/27 (大年初三), 1/28 (大年初四) 
                 14:00-18:00
展覽地點:旅人之森(台中市北區英士路66巷20號)

靜宜大學展期:
展覽時間:2019/12/30(一)~2020/01/3 (五) (1/1公休)9:00-17:00 
展覽地點:靜宜大學主顧大廳

創作者
旅人之森 - 喬茵
原本做的是展覽活動企劃的工作,但一直對動手做這件事充滿熱誠
2011年回到台中開始了旅人之森
開始有機會接觸到陶藝創作,慢慢摸索至今也七年多的時間
自己從事創作後體驗了和以前做企劃全然不同的觀看角度
在創作過程也陸續遇到許多朋友
希望在自我創作追求的同時也可以介紹其他好創作


HOM - 徐至宏
認識阿宏已經超過十年的時間了,可以說是看著他從出道以來的創作之路 
不跟隨著潮流,而是用自己的步伐穩健地創作著
這是阿宏一直以來給我的感覺,隨著時間與人生經歷的增加
創作的風格也有逐步的改變
阿宏是我在陶藝創作上的同學,陶藝是他繪畫創作的延伸
這次展出的陶盤也是阿宏在繪畫上很常關注到的主題
未來他也會持續以自己的腳步繼續創作之路

臉書粉絲頁 HOM https://www.facebook.com/hom0604/

嚴晨威 (木藝)
第一次看到晨威的作品,應該很多人會和我一樣,很訝異一個大男孩有這麼細膩的表現。
高中就讀美工科時接觸過許多不同材質,大學沒有朝向設計反而轉往純藝術之路,因為藝術作品是經由自我思考追求後的呈現,比較貼近他想要的方向。
大學期間因為興趣開始接觸木雕,他覺得木頭是有生命力的材質,創作過程是一種對話,透過雙手可以在呈現木的另一段生命,晨威的木雕主要是透過自學,在製作中不斷地修正思考再製做,他一開始是製作人像雕刻,後來嘗試胸針飾品等小物的創作,有機會也販售作品,木盤子是他首次嘗試的創作主題,因為是作為生活器物使用,多了一些和之前不同的創作設計考量,在做的過程也延伸出許多不同的想法。
晨威目前正在花蓮駐村創作,未來也預計繼續在花蓮生活一段時間專心創作,他希望可以繼續累積作品後透過展覽的方式發表。


手路 生活器物(陶藝)- 家珩
認識手路這個品牌是今年上半年參加了台北休習日咖啡的市集,我們位置剛好在隔壁,所以有了許多創作上的交流互動,目前手路是由創作者家珩一手打理,家珩原本是讀歷史系,畢業後擔任行銷企劃的工作四年多的時間,在上班的同時就持續接觸陶藝,2016年辭職後到倫敦旅行半年,在倫敦期間他也一邊陶藝共同工作室Turning earth 修習陶藝,回來後自己覺得無法再回到上班的狀態,於是就開始在家設計陶藝工作室,目前是全職做陶有時也接案的狀態,作品主要在網路及配合的選物店販售。
手路的陶藝作品表面看起來有石頭紋路的質感,家珩分享他前幾年參加了「靈境追尋」的活動,只帶了水和睡袋在森林裡呆了四天四夜,在斷食的狀態在野地裡自己度過,回來後做了一個夢,他一直清晰地記得在夢的最後他拿起來小石頭,後來接觸陶藝時,陶藝作品就自然與這個夢做連結發展。


JinRu Wu 吳謹如  (纖維創作)
認識謹如是因為他今年初拜訪旅人之森,我們談話的過程,得知他所學是編織纖維,目前也持續著這方面的創作,有時候會帶領編織工作坊,於是就邀請他一起創作這次的主題。
大學是造型藝術系,一開始在學校嘗試過許多材質(木工金工織染等),大三之後選擇自己比較喜愛的編織作為專業學習,大學畢業後他先上班兩年多的時間,為了有更多創作時間,目前是一半時間在咖啡廳工作一半持續著自己的創作。
這次謹如就「小盤子」這個主題做了很有趣的呈現,使用布線等軟材質與他日常收集到的小物件(石頭沙子木頭等)一起創作出立體的作品,打破了我們對於盤子的既定想像。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旅人之森 × 遙遠的日和三一 - [屋上秋聚會] 歡迎來到強泥餐桌



遙遠的日和三一

原本安心地認為會一直在那裡的店家
卻突然消失不見

一直以為那家店理所當然地存在
其實並不是這樣 (《出門買蛋去》小川系 pp.172-173

日和三一就是我曾經這樣以為的存在

2009那年我還在北部工作
假日的時候會回到台中
每次回到台中一有空就會到日和三一吃飯

那時候創業的想法已經在我心中埋下種子 悄悄發芽
有時候在日和三一吃飯時就會跟強泥聊一下想做的事情

強泥來到台中做日和三一這件事情
也給我做旅人之森的想法增加了一些勇氣

後來 2011年我終於下定決心回到台中
開始旅人之森
日和三一就是一個不想考慮吃什麼的時刻
可以隨時走進去的小食堂
每個禮拜推出一種創作料理 不重複

常常和同期創業的好朋友們約在這裡
聊聊工作生活的事情

我們也時常推薦從外地來的旅人們去吃日和三一
覺得這是台中很特別的存在

2013年4月日和三一因為租約到期房東要收回房子
而結束營業

強泥也離開台中,不知不覺到今年也六年過去了
時間在走人都變得不一樣了
生活轉變,對於料理的思考也不一樣了

離開台中這幾年強泥也沒有離開料理一直精進著
這次很難得地強泥要來小森的露台做料理給大家吃

日和三一這個名字就留給台中了,我們不會帶走。

就這樣曾經的日和三一強泥又會到台中了

歡迎你再次來到強泥的餐桌


旅人之森 - Joying



客座料理家

遙遠的日和三一 - 強泥


強泥,本名張哲寧
大學唸的是工程,出社會做的是設計,最開心的是做料理。
從設計轉料理,滑鼠變鍋鏟,奇妙的轉變,令人驚喜,
2009在台中開過一間小店叫日和三一,
每週只有一種餐,三年半,168道套餐,沒有重複過, 食材就是我的調色盤。



台灣是個寶島,水果的種類與農業技術世界有目共賭,
或許是喜愛水果的顏色,也可能是喜愛水果的香氣與甜味,
在自學料理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常常就把水果搭配到料理裡。
如果你想知道是怎麼開始的,歡迎來吃飯,提問的密語是:IKEA。




秋末冬初,該在入冬前補一下,一鍋暖心的雞湯開場。
再來個涼涼的水果青蔬或溫沙拉,爽一下味覺,接下來進入重頭戲。
如果是個好天氣,咱們就戶外烤肉,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強泥真的比較隨興,很難開菜單。菜市場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不過有酒,有菜,有肉,有水果,至於怎麼混搭,你來吃了就知道。

時間

週六場:2019/12/28(六) 17:30-19:30(共2小時)

本次活動先開放週六場次,額滿後再加開週日場次

地點
小森 書室 2F 露台

活動費用
550 元

(活動費用包含料理分享、特製料理飲品等)

報名方式
請想參加的朋友請以 E-mail   (E-mail: joying23@gmail.com)
方式報名
請寫明:姓名、報名人數連絡電話

我們會主動跟您連繫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旅人之森 × 嘉義筷趣大飯店 - [屋上秋聚會] 來去一場朋友家的聚會


筷趣不是一個特定的空間,而是
有仁偉和宜靜在的地方
就是筷趣大飯店

記得去年我們在小森露臺上的便當聚會嗎?
今年 2019年涼爽的秋季 也歡迎再一起到露臺上吃飯吧 !

今年十月份我們正出發在日本旅行
很突然地接到筷趣大飯店發布的訊息
因為房東要賣房子的緣故
筷趣很臨時地必須搬家歇業
對於我們而言,每次拜訪嘉義的主要理由不見了

整理好空間交還給房東後
宜靜和仁偉一邊整理生活也持續著熱愛的料理工作
短時間我們很難隨時吃到筷趣的料理

因此請宜靜把筷趣的三樣經典主菜搬到這次的秋聚會
想吃哪一樣呢? 很難選擇 ~ 很想三樣都吃到

旅人之森 - Joying



客座料理家

筷趣大飯店 - 宜靜、仁偉



「 筷趣 」用台語發音,指的是在厝,在家。
「 筷趣大飯店 這五個字有個隱藏版的真正意思,

用台語快速地唸起來,其實就是媽媽經常嘮叨我們這群離家孩子在外工作的話,
意思就是埃妳把家當作飯店喔。

這個名字就這麼一直放在心裡發芽,
直到2015這年決定用料理跟它一起來做些好玩又有趣的發生。
店裡做的每一道餐點料理,都有著關於它自己的一段記憶,
皆與家與人與你與我聯繫在一起。而我統稱我們是家庭料理。

筷趣,兩字的延伸。更代表著,不只是吃飯。
舉凡跟料理,食材,土地或是人,由筷子衍伸出來有趣的事都可以去嘗試。

不管是跟家人還是朋友,能一同坐在餐桌上用餐吃飯,
彼此談著過去說著現在聊著未來,
那每一個片刻都成了心底最美好的力量。
就跟這棟七十幾歲的老建築物一樣,夜晚中散發著光,
像是給城市裡的你我一點指引,溫暖的提醒著我們

嘿!記得常回家啊!

我想,每一個人家裡最美好的時光,都是從廚房開始的吧!
而我們決定,從「 嘉 」開始。

筷趣大飯店


時間
這次有三個場次,每個場次推出的主菜不同,都是筷趣大飯店的經典菜色
小露台不大每場次的名額有限請把握

 週五場:2019/11/29(五) 19:00-21:00 (共2小時)手釀醉酒雞

週六場:2019/11/30(六) 17:30-19:30(共2小時)冰淇淋厚切炸豬排


週日場:2019/12/01(日) 17:30-19:30(共2小時)荔枝蜂蜜醬燒肉



地點
小森 書室 2F 露台

活動費用
480 元

(活動費用包含料理分享、特製料理飲品及可以帶回家料理的小小伴手禮-筷趣丸等)

報名方式
請想參加的朋友請以 E-mail   (E-mail: joying23@gmail.com)
方式報名
請寫明:報名場次姓名、報名人數連絡電話

我們會主動跟您連繫










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大象班兒子 綿羊班女兒 - 打撈日常的詩意寫作工作坊



雖然在網路書店上逛書買書很方便
但我還是喜歡經常逛實體書店尋找驚喜
幾乎每次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與《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的遇見
也就是逛書店的意外驚喜

一開始是書名吸引了我
有小孩在上幼稚園的媽媽
一看到這個書名應該馬上就有共鳴

拿起書來才翻幾頁
每一頁每一句每個字
都敲打著同為媽媽的我
再更深入的看下去有些部分還會讓我不自覺地流下眼淚

媽媽忘得很快
當小孩進入下個階段 你馬上就會忘記前一個階段的細節
育兒很艱難的部分時間被剝奪的焦慮與身體上的負荷

書珣說當媽之後,不能自由創作了,
擁有的自我空間、時間都只剩下縫隙,只能快進快出,
四年來除了媽媽系列,完全寫不出其他題材的作品。
不過那段時間過去許多感覺都已無法明確回憶。
這些詩句成為一段時間的生活記錄。

所以這次的創作工作坊,
我們請書珣不只是分享自己把生活轉變成為創作的過程,
也要帶領大家學習把對於生活的體會,
轉變成文字記錄下來,
回頭過來看,都是珍貴的痕跡。

也歡迎爸爸,或不是媽媽的你。

旅人之森 - Joying





関於書或工作坊的想法文字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是我從2014~2018年期間的創作,
寫作的起始點是確定自己懷孕,結束點是兩個孩子都進入幼兒園,
一共創作超過100首,書中選錄70首。
我以「詩」的形式記錄下自己從懷孕到孩子出生、學步、學語,
一直到進入幼兒園的點點滴滴,雖然非常辛苦,
但從生產不打無痛針(自虐地想知道「到底會有多痛」),
到一路親手帶大兩個孩子,
我大抵是張開雙臂迎接著這一場浩浩蕩蕩的旅程。

這之間的情緒轉折太多,每一個靜謐或狂亂的時刻,
對我來說,處處有「梗」,人生的「梗量」來到最高峰,怎麼可能不寫詩?

對我來說,書寫是種抽離,將自己的思緒暫時抽離出混亂的育兒現場,
化為文字,化為詩,此時深能體會,文學如何療癒自己。

接受種種負面衝擊的同時,我也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甜蜜生活。
人生至此,如此體驗是頭一遭,換算愛情,本質徹底不同。
情人可以分手,但有了孩子,再也無法逃避自己是個母親的事實。

書寫至今,漸漸明白了詩的本質,不是國語習作中的造詞造句練習,
而是自我觀照與思維的深度練習。

我想設計幾個容易執行的即興書寫活動,讓大家輕鬆地進行遊戲,
激盪語言的火花──若有人帶孩子來也歡迎(我自己也會帶兩個小孩去),
有了孩子們的語言(或者尖叫聲)的碰撞,
說不定可以激盪出更多有趣的火花?

在這場工作坊中,我將與有緣前來的朋友們分享《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的創作歷程。書寫之時,因為身心疲憊赤裸,以十分簡單的文字進行書寫,
回頭校稿時,決定保留簡單的樣貌,原因無他,
我一直期望拉近「詩」與「人」的距離,
與更多人分享詩,
告訴大家:詩沒有那麼難懂,這一直是我寫詩、出詩集的目標。
(就算到最後,變成大家一起幫忙哄小孩,也……還蠻溫馨的吧……)
另外啊,想特別說明一點。
就是,如果因為是親子題材的詩集,而限定只有媽媽才可以來,那就太可惜了!

雖然媽媽族群以外的讀者,比如爸爸、未婚的朋友等等,
無法跟我聊媽媽經,但我當媽媽之前,也不是媽媽啊(廢話),
我樂意純粹以一個寫作愛好者的身分,與非媽媽身分的你交流,
不管是生活或寫作,都可以來聊一聊,一起來打撈看看,
日常中有哪些詩意,足以支撐我們的意志,在失速的生活令我們倒下之前。



帶領者


游書珣,桃園詩人,快要四十了(自己先承認),
跨媒體藝術工作者,當媽媽前曾創作多部影像詩,
雖然很久沒有新作品了,但未來也不會放棄。
育有孩兒兩隻,

出版詩集兩本:《站起來是瀑布,躺下是魚兒冰塊》、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時間
 2019/09/22 (日) 15:00 - 16:30(共1.5小時)

地點


活動費用
200元(費用包含茶點)
含書方案:300元 (費用包含茶點及一本《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工作坊現場準備有書珣前作站起來是瀑布,躺下是魚兒冰塊
想要購買的朋友,也歡迎先預約購買

報名方式
本次活動歡迎攜子參加,
活動內容是針對大人設計小孩不收費,但一個大人以一個小孩為限
也請各位爸媽協助我們看顧小孩哦:)請想參加的朋友請以 E-mail   (E-mail: joying23@gmail.com)方式報名
請寫明:姓名、報名人數連絡電話與是否含書
我們收到信件後會回覆
繳費成功後才算報名完成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我的旅行關鍵字:家族旅行、一起有時候分開



2019年夏天租了車,想去瑞典的郊野。原先完全不知該去哪, 後來查詢關鍵字「狼嚎」,開始了一大串驚奇


家人是同行一程的夥伴,同時也各自擁抱著喜愛的事情與夢想


認識宏光和大鈴是從蘑菇開始,

我從蘑菇手帖第二集開始認識這個品牌,
這集的主題是「小孩」,手帖封面就是他們的大女兒- 知夏

那時候他應該才兩三歲的年紀

後來蘑菇開了實體店面,二樓的咖啡廳是由大鈴負責主持,
那時候在北部上班,我常常會去蘑菇參加料理或其他分享會,
漸漸地認識了蘑菇背後的他們,當時在台北負責的工作跟文創產業有關,
因此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接著我回到台中開始旅人之森,接著他們夫婦也離開蘑菇,
開始了知鳥咖啡,這幾年除了咖啡店工作外,
大鈴也把原本的興趣-做陶發展地有聲有色,
宏光也把許多想做的計畫一一實現,
除了工作外,他們很多時間都在陪伴兩個女兒,

有時候看了他們和女兒的相處方式,
我都會由衷覺得,當他們的小孩實在是太幸福了,
也可以一起分享彼此陪伴,

大女兒知夏今年升上大一,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生命科學就讀,
因此他們家也計畫著開啟下一階段的人生計畫。
一起的日常與旅行(台東, 歐洲旅行和家的日常)
不是一直綁在一起的,而是家人們各自擁抱喜愛的事情,

這是我對於家的理想樣貌,
難得邀請他們家一起來和大家聊聊,
歡迎大家一起來認識他們一家人~

另外也少不了知鳥的甜點陪伴。

hiii birdie 知鳥咖啡 https://www.facebook.com/hiiibirdiecafe

講者
一家人(大鈴、宏光、知知、小杯,後面有各自的介紹

時間
 2019/08/30 (五) 19:30 - 21:00(共1.5小時)

地點

活動費用
200元
(活動費用包含知鳥咖啡手作甜點及茶點等)

報名方式
本次活動歡迎攜子參加,三歲以下不收費用但一個大人以一個小孩為限
請想參加的朋友請以 E-mail   (E-mail: joying23@gmail.com)方式報名
請寫明:姓名、報名人數連絡電話
我們收到信件後會回覆
繳費成功後才算報名完成


全家人一起參加媽媽的陶作展,賀喜加油

大鈴-蔡麗鈴

喜歡料理食物,喜歡動手捏陶,以前做美術做導演,現在辦展覽做麵包做甜點做陶。
親手料理做麵包煮咖啡填飽肚子之餘,也舉辦展覽撫慰心靈。

2013年冬天與先生一起成立hiii birdie知鳥咖啡,
以「天然食物 生活好物 生活教室」為宗旨,
分享溫暖人心的飲食及生活。同年開始陶藝創作,
使用雙手慢慢捏塑,創作合適於烘焙、料理以及盛放食物點心的陶器。
陶色低調不張揚並保有溫潤色澤,盛放食物得顯圓滿相得益彰。

陶作

手捏陶創作利用不同土質與化妝土層疊的效果,佐以釉色以及溫度
的變化,同中有異,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

在持續地重複地捏製陶器的過程中,希望自己的陶器無論外形繁複
或簡潔,無論有用或無用,都能帶給使用者及觀者愉悅的安定的心情
安心。放手。心手合一。你我共享。


陶藝作品 https://www.facebook.com/workaroundthekitchen

2019 個展全紀錄 https://www.funfuntown.com/belle-dem

楊宏光

對文化創意產業始終著抱持著極高的熱情及信心,
同時具備創意人與製作人角色。
先後擔任過電視廣告製片、動畫及短片製作、多媒體公司監製、

創意設計公司共同創辦人。多次參與跨領域的合作計畫,

推動了從創意開發到策略規劃及執行。
1996 16mm動畫短片「二狗一魚」獲金馬獎最佳動畫獎提名、
台北電影節及金穗獎最佳動畫獎
2003-2012 蘑菇mogu 創辦人暨總監
2017 桃園A8藝文中心 籌備暨營
2013 至今 hiii birdie知鳥咖啡 負責人 - 半 知鳥 半 X 的生活 2014 松山文創園區 顧問
2018 加入松浦彌太郎 kihon 團隊

久別重逢啦,終於。 只是讀書考試實在不是學習好方法。 於是姊姊高二的時候去了德國進行交換學生10個月。

大女兒 - 楊知夏
知知的自我介紹有點長,我們附錄在文章後面 :)

小女兒 - 楊知萌
小杯正在外參加暑期活動中,自我介紹後面補上~


年輕時想説要培養小孩獨立性格,於是姊姊從小就分房自己睡。 於是她又招換了眾多室友同床

每年寒暑假我們都會去台東無所事事的渡過一週。 一起做飯吃飯、説話、看書、玩牌、游泳、晃蕩(攝影 叮咚)


巴黎羅浮宮好大好多,太令我們喜愛驚訝。 有古埃及,隔壁是兩河流域文明,樓上有希臘、羅馬⋯人類文化濃縮, 書本裡的這裡鮮活起來

瑞典有許多的森林與連串湖泊。 我們挑了一條山徑,無人煙的全然寧靜, 地下苔蘚如厚厚織毯蓬鬆蔓延,忍不住坐躺玩耍開心許久

楊知夏(知知)的自我介紹

國中就近就讀位在外雙溪的至善國中,這所學校一直是大家眼中升學率不高的「壞學校」,因為「比較正常」,因此使我有許多發掘、追尋興趣的機會,可以積極參與學校內外許多活動。      我加入了國樂社,開始學習演奏琵琶這個俱有迷人音色,但不容易入門的傳統樂器。除了精進個人演奏技巧外,擔任國樂社社長一年的經驗更讓我領悟了溝通協調的重要,學習如何統整意見且執行,從校內到社區,參與台北市至全國性競賽,一次次的演出及比賽經驗中,學習「不害怕展現自我」及「不過度搶風頭」的平衡。演奏出悅耳的樂音情感,與聽眾們分享。

      進入高中後,由於對世界文化及語言相當有興趣,因此爭取進入了國際人文班就讀。到了高二選擇類組之際,再次捫心自問「未來想做什麼樣的事?」、「想在什麼環境與怎麼樣的人們共同生活?」;經過和父母、老師,特別是自己討論後,還是認為未來就是想讀動物生態等相關科系,因此轉出並進入三類班級。
      高中的學業確實繁重許多,但在強大的目標動機之下,也不忘將生活安排的多姿多彩。音樂使我放鬆帶來喜悅,在高中我選擇參加了吉他社。這樣的社團經驗使我很習慣團隊合作,「教學長」一職更訓練我如何用他人所可以理解的方法來分享及傳遞技巧知識


       我和父母認為高中生活應該有更多可能和可塑性,於是我們開始尋找相關資料並申請報名。高二結束時(2017年9月)我前往德國柏林進行為期約十個月的交換學生計畫,經過這一年我不怯於展現自己口語表達更佳流暢,且很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更在回台前通過德文B1檢定。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後,我深知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學習、等著被探索,所以我總是保持著一顆願意學習吸收新知的心

        交換學生的這一年我收穫良多。原本預期美好的一面似乎完全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思鄉、交友及和接待家庭之間相處的問題。時常感到很孤單無助,每次和父母通完電話後都忍不住想掉淚。看著其他人順利的生活再對比自己,總對自己感到沮喪和無力。但在一次次低谷中,我慢慢找到了的平衡點,一方面檢討並改進自己,另一方面不再過度苛責自己、反而多讚美自己已做了哪些努力。我不再容易對自己感到失望,反而學會用比較正面的方式面對
        我從小就喜歡動物及自然,但並非一直都有明確的目標。經過多方涉獵和探索後,於是我的方向慢慢聚焦。和動物相處後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感。因此我渴望理解他們更多、且想要從科學及專業知識方面更加深入研究。 
        近年許多關於動物和環境的議題出現,除了浪貓浪狗、安樂死以外,更有些關於野生動物及動物福利,因此開始認真關注這個領域,我發現這是我的熱情所在。我積極尋找可以接觸到此領域的機會,經過在動物診所、動保協會的實習和動物園的志工經驗後,更加確認這是我想要深入學習瞭解的事,少了一份夢幻的想像,多了一些實際的體悟       
        很幸運的我在高中遇到了很好的生物老師,現在生物之於我不只是一門學科、而是熱切想要了解的知識。當我學到生命體構造的時我覺得一切真是太神奇了,人與人之間是如此的相同卻又相異、甚至人與螞蟻之間...
        老師也會帶著我們做實驗、實際的觀察。我印象最深的是豬心、和腎臟的解剖。當原本只出現在生物課本上的器官突然出現在眼前,大多數人會感到噁心,但說來奇怪,我的心裡卻有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興奮感
       許多人說,生科是一個未來較沒有發展性的科系,但對我而言不只是我所嚮往的更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臺灣的環境和物種多樣性豐富,但自然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大自然和人類的關係失去了平衡,相信還需要更多人去深入瞭解及保護,我想要探索、體悟生命,並用我的力量保護曾經帶給我們無限驚喜和樂趣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