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7日 星期一

旅人之森 × 藤音樂工作室行政總監 侯曉君 - 這幾年,我做過的那些唱片







介於創作與觀眾之間的角色
曉君(我們叫他亮亮) 是我第一份工作時的同事
記得那時候我剛從藝術管理研究所畢業開始工作
社會新鮮人渾身充滿幹劲但對工作還處在摸索狀態
同事們年紀都很相近,我們都花很多時間在工作上
也常常相約吃飯聊天(那時候好多時間哪~)

有一天曉君特別找我聊他想要辭職去念藝術管理
他應該是已經決定了,我當下也鼓勵他走這條路

他後來如願念了藝術管理,一直在他喜愛的表演藝術上耕耘
正職工作的同時也陸續協助幾個樂團製作音樂
直到近年成為自由工作者專心音樂製作

今年他協助製作的CMO樂團得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專輯
我恭喜他的同時,也想要請他來旅人之森聊聊這些年他在做的事情
談談一個獎項的背後,這群人生活創作努力地耕耘

旅人之森 - Joying

我們共通的理念是原住民該用自己的語言唱自己的歌,用母語寫自己的詞,用音樂讓文化流傳下去,慢慢地CMO樂團朝向蘇瓦那的創作演繹以及古調新編發展,並發展音樂劇場類的創作計畫,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做CMO樂團的專輯,也不是如業界的模式,而是真的耗盡真心、體力與時間,所成就出來的模樣。回過頭來看,在這個年紀還能有這一方願意無私給予的天地,其實是幸運的。

CMO 樂團行政總監 - 侯曉君


關於CMO樂團
2010 年的冬天,
三位熱愛音樂的阿美族青年與好友們組成了
其致力於阿美語音樂創作,關注生命、環境與人文議題,
用音樂紀錄部落人物的故事,反映時代面貌。
此外,樂團也改編臺灣原住民古調,讓日漸佚失的語言文化透過音樂保留下來。

成立六年來共演出超過400場,
獲獎紀錄包含2013第六屆臺北藝穗節「自由大道稻穗、海洋、城市」與
2014第七屆臺北藝穗節「生命樹」演出,獲「音樂中的音樂」獎項;《自由的旅程》專輯入圍 2016 年第二十七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入選PULIMA藝術節「表演藝術新秀音樂類」。

得獎、重要獲補助紀錄:

2013 第六屆臺北藝穗節「音樂中的音樂」獎項
2014 第七屆臺北藝穗節「音樂中的音樂」獎項
2014 以音樂創作出版《奇拉雅善調頻926.1》獲文化部「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
後專輯改版更名為《自由的旅程》
2015 年發行《自由的旅程》專輯入圍 2016 年第二十七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
2016 入選PULIMA藝術節「表演藝術新秀—音樂類」
2016 年發行《直美》專輯獲 2018 年第二十九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入圍《年度專輯獎》
CMO 樂團

主講人

侯曉君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畢,
曾於風潮音樂、角頭音樂、臺北藝術大學、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表演藝術節統籌部辦理臺北藝術節、兒藝節與藝穗節,
擔任音樂專輯企劃、行銷企劃、媒體公關等角色,
曾經手過的樂團包括湯姆與哈克、SURE人聲樂團
近年兼任CMO樂團企劃,並製作多個音樂劇場作品,
包含《自由大道》、《生命樹》、《誰是直美?》等。

活動時間

2018/09/08 (六) 下午3:30-5:00

活動地點

小森 書室 1F 書房

活動參加費用

250元 (含果醬茶點)

480元(含CMO樂團第二張專輯<直美>一張及果醬茶點)


報名方式
請想參加的朋友請以 E-mail方式報名,請寫明:姓名、報名人數連絡電話及
是否需要CD
我們會主動跟您連繫  (E-mail: joying23@gmail.com)

關於,我所做過的唱片
侯曉君
大學後第一份工作是在唱片公司當行銷助理,當時只想做一些跟音樂相關的事情,但沒有想過要做音樂出版這件事情,那時唱片景氣正好,在那兒過了十分愉快的兩年,那時候做一張專輯企劃,對我而言還是很遙遠的事情,
但對業界其實有點概念.......後來歷經了活動公司,因為不那麼確定自己的方向,所以跑去唸研究所,興趣廣泛的我,接觸了各式各樣自己沒碰過的事情,從紀錄片到劇場、科技藝術、文化研究,毫不受限的吸收著,後來想想,有了這樣的基底,在做企劃類的工作時,對自己的幫助蠻大的。
畢業後恰好前東家在找唱片企劃,沒有想太多就進去了,但這個階段影響我甚深,包含文字、包裝、影像美學,以及對於原住民音樂的流變與想法,都在這裡萌芽成形。 真正全權由自己發揮的專輯是湯姆與哈克的《夾腳鞋》,與當時還沒竄紅的小子以及尹傑合作,後來幫認識十年的好友歐開合唱團策劃首張專輯,傾全力之後沒有什麼遺憾,便離開唱片公司,毅然決然的投入大型的藝術節活動擔任媒體公關,不過在這段期間仍替CMO樂團策劃了兩張專輯,一張入圍金曲,一張得獎,與其說唱片企劃是人的包裝,有時候其實是作為創作者的翻譯年糕,或是讓散落的音樂主題得以聚焦。除了統籌所有的製作環節外,有些時候也要和音樂製作溝通,理解「為何會這樣創作」,再去發展出企劃的核心概念,有些專輯是先有概念才開始收歌,有些專輯是有了歌之後才回頭想概念,兩者都有著不同的作法,但其中的過程都是有趣的。 做唱片始終是個興趣,他體現了我最喜歡的幾件事情:音樂、設計、創作、視覺、文字、影像等,經費有限的情況下,要怎麼完成一張專輯?完成一張專輯的要素有哪些?歡迎各地的朋友一同討論交流。 與CMO樂團的結緣: 在替歐開合唱團做專輯的時候,認識了當時歐開合唱團新進的男低音蘇瓦那(恩,那時候還是漢名),後來做完歐開的專輯,我們各有不同的人生理念,我離開唱片圈,他離開歐開,在離開後沒多久,他便問我說要不要和他一起做樂團?當時CMO樂團已經成立了兩到三年,是個以爵士、流行COVER為主,一群喜歡音樂、非音樂科班的人所成立的樂團。一進去的時候的確很不習慣,那跟我過往常接觸的團隊長得截然不同。後來和蘇瓦那有大量的交流與討論,擁有阿美族血統的他,我們共通的理念是原住民該用自己的語言唱自己的歌,用母語寫自己的詞,用音樂讓文化流傳下去,而他自己本身也有創作能力,慢慢地CMO樂團朝向蘇瓦那的創作演繹以及古調新編發展,並發展音樂劇場類的創作計畫,探索不同的可能性。 我在其中也已5年,從企劃轉換為行政總監,雖然工作很忙,但這群人帶給我的,並不是工作上的關係,而是如家人般緊密的情感,做這個團的專輯,也不是如業界的模式,而是真的耗盡真心、體力與時間,所成就出來的模樣。回過頭來看,在這個年紀還能有這一方願意無私給予的天地,其實是幸運的。